2025 年 7 月 19 日,一则 "工信部拟推行新车登记后 6 个月内禁止转二手" 的消息在汽车圈掀起轩然大波。这则报道迅速再度点燃了公众对车辆处置权的焦虑,然而戏剧性的是,次日该媒体便发布更正声明,承认政策表述存在重大偏差,这场沸沸扬扬的讨论最终被证实为一场 "狼来了" 的误读。
尽管本次乌龙事件尘埃落定,但由此引发的行业震荡却余波未平。数据显示,截至 2025 年 5 月末,全国乘用车库存已达 345 万辆,较去年同期增加 16 万辆。在价格战白热化的当下,库存压力正成为悬在汽车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极氪等车企近期卷入的 "0 公里二手车" 风波,将行业长期存在的灰色操作暴露在聚光灯下。这种名义上完成注册、实际行驶里程近乎为零的特殊车辆,正在快速侵蚀新车市场的健康肌体。
其中极氪近期暴露的 "展车门" 事件,揭开了车企数据造假的冰山一角。根据交强险数据,该品牌 2024 年 12 月在深圳、厦门两地的公司户销量激增 647%,这些车辆随后通过关联公司以 "0 公里二手车" 名义转售,既虚增销量又规避税费。更隐蔽的是,部分车企利用二手车出口退税政策,将国内上牌的新车以 "平行出口" 名义销往中亚,通过 "国内上牌 - 海外转卖" 的操作,每辆车可额外获利 8-12 万元。这些车辆在海外市场以新车名义销售,不仅冲击中国汽车品牌的海外布局,更造成国家税收流失。
行业混乱至此,确实该加以整顿,那么市场该如何遏制0公里二手车呢?个人看来,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,分别是国家监管、车企自清门户和消费者自保。
先说国家监管,商务部已于 2025 年 5 月召集车企召开闭门会议,明确提出 "全流程监管 + 信用评价体系" 的治理框架。具体做法有三步,一是建立车辆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统,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数据实时上链,从源头阻断上牌即转售的操作空间;二是推行经销商信用分级制度,对违规上牌企业实施 "黑名单" 管理,暂停其金融授信和商务政策支持;三是加强跨部门协同监管,海关、税务、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,重点核查二手车出口企业的车辆来源和资金流向。
此外,车企方面也应该进行经营模式的深度转型。私以为,比亚迪近期推出的 "产销协同计划" 和奇瑞的 "动态价格调节机制" 都非常值得借鉴。其中比亚迪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,将经销商库存周转率纳入考核体系,同时建立 "滞销车型回购基金",帮助经销商消化高库龄车辆。而奇瑞则根据区域市场供需状况,每月调整终端指导价浮动区间,既避免价格战误伤品牌价值,又能通过 "官方认证二手车" 渠道有序消化库存,实现新车与二手车市场的良性互动。不难看出,相比简单粗暴的“禁转令”,比亚迪和奇瑞的做法显然更具治理智慧,既封堵漏洞又不伤及真实车主置换需求。头部车企率先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净化,看起来行业自律机制已开始破土。
最后,在乱象未彻底清除前,我们普通消费者也需炼就火眼金睛以规避风险。比如购车前登录 "国家机动车环保网" 查询车辆首次登记日期;要求卖家出示三电系统剩余保修期书面证明,避免首任车主权益“凭空蒸发”;通过第三方平台查询维修记录及出险历史,识别事故翻新车;核对车辆登记证首次注册日期,超过3个月的新车需追问转手原因等。
车叔总结
总的来说,零公里二手车乱象的本质,是行业过度追求规模扩张的必然结果。当车企将销量数据凌驾于产品质量之上,当经销商为生存被迫参与数据造假,当消费者在低价诱惑中失去判断力,整个行业便陷入了越卷越乱的恶性循环。要根治这一顽疾,既需要监管部门的雷霆手段,更需要全行业达成共识。只有回归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经营理念,建立健康的产销体系,我们的自主品牌才能真正走出内卷困境,让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!
华亿配资-华亿配资官网-证券配资风险-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