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色真相永不沉没——《里斯本丸沉没》
今天聊聊电影《里斯本丸沉没》。
片名The Sinking of the Lisbon Maru / リスボン丸沈没 (2023)。
1942年10月1日,一艘日本货轮在中国东海沉没。船上载着1816名英国战俘,他们像沙丁鱼般挤在黑暗的货舱里。
美国潜艇的鱼雷击中船体,海水涌入,日寇将舱门钉死。战俘们挣扎逃生,却在浮出水面时遭遇机枪扫射。冰冷的海水中,中国渔民划着舢板冲向枪林弹雨,救起384条生命。
80年后,中国导演方励从海底打捞这段历史,纪录片《里斯本丸沉没》让人看到这场被遗忘的悲剧。
里斯本丸号的故事很让人揪心,1941年香港沦陷后,近两千名英军战俘被塞进货舱,送往日本劳工营。
货轮未挂战俘船标志,美军潜艇误判其为军事目标。
鱼雷击中后,日寇行为拟人,为防战俘逃脱,他们封锁舱门,甚至向水中幸存者开枪。
超过800人溺亡或被射杀,仅存的希望落在舟山渔民身上。这些普通百姓冒着日军报复的风险,驾船穿梭于漂浮的尸体间,将素不相识的异国士兵拖上甲板,藏进村庄。
导演方励充当历史的掘墓人。
2016年,他借助地球物理学的技术锁定沉船坐标,发现日本军方记录的坐标偏差36公里。
海底声呐图像中,锈蚀的船体缠满渔网,像一座水下坟墓。
但方励的野心不止于此。他在英国报纸刊登整版广告,寻找战俘后代,最终联系到380个家庭。
方励的镜头对准了这段历史的每一个细节。影片最动人的力量来自亲历者的讲述。
方励将这些碎片拼成完整的叙事,却也陷入两难,他要追求真相,同时也要面对历史讲述者的遮遮掩掩。日本船长的子女号称对事件一无所知,军事史学家黑泽文树试图用“服从命令”解释日军暴行。逃避清算的凶手的后人比幸存者们更加理直气壮。
《里斯本丸沉没》没有简化战争的善恶标签。
日寇各种拟人行为被揭露,美军误击的无奈,中国渔民救援的无私,三者构成战争的复杂剖面。
中国渔民营救战俘后,绝大多数人仍被日军抓回劳工营;三名被藏匿的士兵最终逃回英国,却终身被困在创伤中。
英国社会对里斯本丸事件的漠视、日本官方销毁战俘文件的遮掩、甚至奥斯卡因“英语对白过多”取消其参赛资格的现实荒诞,处处充满了荒诞。你说他们在害怕什么?
即便是若干年后,凶手依然得不到惩处,而幸存者却备受创伤。这种结果只会纵容刽子手再一次发起战争。
战争结束80年后,里斯本丸号的残骸依然在海底锈蚀。
导演对个人探索过程的过度展示,让影片节奏偶尔滞涩。叙事缺少日本视角,削弱了平衡感。影片的不完整恰如历史本身。
《里斯本丸沉没》不是终点,而是唤醒记忆的起点。影片的意义不在于它完整还原了历史,事实上,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做到这一点。我们作为反法斯西战胜国,要时刻提醒世人对战争反思、对勇气铭记、对人性追问。
揭示被遗忘的战争悲剧,
探讨遗留下的复杂荒诞。
华亿配资-华亿配资官网-证券配资风险-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